導語:公安交警道路執法過程中,存在很多不可預見的因素和發生各類突發事件的可能性,人身安全受到一定的威脅,交警在執法中被辱罵、遭受暴力襲擊、甚至犧牲的事件時有發生,由此可見道路執法工作的危險性。基于此,本文主要討論了道路執法安全防護的實戰流程,提出了“司馬光困局”的概念,圍繞破解“司馬光困局”這一核心思想,以應急響應工作的特征為著眼點,研究論述了道路執法安全防護實戰措施,供大家參考借鑒。
道路執法的高危性是因為現場人員、裝備、物體,尤其是途經現場的車流及周邊環境等元素均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這些變量往往會產生新的風險和隱患。此外,當前情況下此類風險在短期內較難杜絕,可在在戰術性方法上思考解決辦法。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與道路執法實戰過程有相似之處,即面對突發情況時第一應急響應人往往處于沒有最優化方案、不能立刻徹底解決問題、缺少外援、沒有更多資源支持的困局,我們把這種狀態定義為“司馬光困局”。
那如何破局呢?類比司馬光的應急措施:雖說應急預案是提升應急管理水平的基礎,但預案往往是滯后的,所以當下仍缺乏最優方案,故首先應圍繞挽救生命安全這一核心,優先選擇可立即實施的救人措施——不能貽誤戰機,立刻行動;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時,選擇可解決的問題,著眼于當下,不受干擾,專注于破局——砸甕;外援(成年人)還沒到的時候,選擇自己先行動;沒有更多資源支持時,選擇隨手可用資源——撿地上的石頭。
本文主要討論了道路執法安全防護的實戰流程,并借鑒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來引出實戰措施的核心要點,如戰術救護、距離控制、掩體防線等,旨在提高交警和其他應急響應人員的安全保障能力;同時強調制定流程作業標準,可以顯著提升響應效率;最后強調了復盤的重要性,以評估戰術措施的效果和差距。
一、實戰措施的核心要點
實戰措施的核心是應急狀態下的安全防護,近年來公安部制定了一系列與安全防護相關的規范性文件來構建“人防、物防、技防”網絡,例如《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工作規范》《交通警察和警務輔助人員安全防護規定》《查處酒駕醉駕安全防護“八個一律”》《交通事故現場安全防護“八個必須”》等。綜合分析上述文件,歸納出實戰措施的安全要點:
(一)戰術救護
▲ 在處理傷員的過程中,應慎重開展院前急救,只有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才可以移動傷者;
▲ 需要使用適當的防護設備,如手套和口罩等。注意不要裸手接觸血液,以防病毒傳染,這不僅是為了保護傷員和應急人員,也是為了防止病毒進一步擴散;
▲ 如果傷員為肇事或違法嫌疑人,還需進行必要的取證和控制措施;

圖1:國外警察對違法嫌疑人同步實施止血和控制措施
▲ 關于實施戰術救護的法律責任,《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條“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font>
(二)距離
▲ 交通警察到達現場應立即實施臨時交通管制措施,通過優化交通組織和管理來降低沖突概率,盡可能對無序的車流建立交通秩序,以保護途經駕駛人、第一應急響應人及事故當事人;
▲ 交通管制應盡量減少對交通流的干擾,非必要不采取阻斷交通的措施,快速部署響應車輛及設備,創建布局合理的工作區,以容納設備和保護響應人及當事人安全;
▲ 非緊急情況下,避免在下列位置設置臨時交通管制區:內部道路、道路線形復雜如彎坡道路、橋梁、無路肩或路肩狹窄的道路、手機或對講機的信號盲區、能見度和路面摩擦系數低的路段、行人通行密度高的路段、沒有逃生路線或無法設置掩體的路段等;
▲ 實踐研究表明,隨著距離的增加,交通流遵循交通標志形成的適應性越強,從而可降低發生事故的可能性,故應盡可能在上游遠端設置預警標志。這些標志可以包括交通指示標志、警告標志和禁令標志、警示燈等,用于引導和告知車輛前方路況變化的細節及注意事項,這一區域被定義為預警區。需要注意的是,交通事故現場安全預警區并不是越遠越好,預警區的距離應根據駕駛人的視距及反應時間來確定,例如在高速公路上預警區的限速過渡差不宜超過20km/h,可按每200m降低20km/h設置。
(三)掩體防線
圖3:小型車輛的防御效果對比表
圖4:大型車輛的防御效果對比表
▲ 實際工作中,可以通過使用反光、發光設備來有效提高應急車輛在日常、夜間或惡劣天氣下的可見性,避免事故的發生。同時,反光、發光設備也能對上游來車起到引導作用,這些應急車輛要盡可能布設在過渡區和警戒區的關鍵位置,形成提供相對安全的遮蔽和緩沖。這意味著在應急車輛到達現場前,先派遣其他類型的車輛或裝備進行預先部署以建立起初步的防線,為應急車輛的到達爭取時間,并確保在應急車輛到達前就已經建立起有效的應對措施和安全保障;
▲ 夜間及低能見度環境下要減少交通管制區內直射來車或閃爍的光源。要將光源盡可能地照射在執法區,偏離來車方向,減少光線對駕駛人視桿細胞的影響,從而使途經的機動車駕駛人不受前車遮擋,遠距離就能發現前方道路上的交警及交通設施,及時采取減速、變道等操作,不僅提高了交警及駕駛人的視認性,更提升了安全性。
圖5:補充光源錯誤設置與正確設置效果對比
(四)警惕
▲ 交警等所有響應人員須始終保持態勢感知,準確確認事件的類型和位置,識別危險源,隨時注意道路環境的變化;
▲ 交警等所有響應人員須身著高能見度衣物,分工完成控制、救護、取證等工作。在來車方向設置專職警戒員,在無中央隔離護欄的雙向道路,應分別在兩個方向上設置警戒員,響應人員必須時刻關注來車方向,盡可能不要背對車流;
▲ 交警等所有響應人員對次生事故來臨時的逃生路線須有清晰的認知,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快速而安全地撤離;
▲ 若為輕微事故,交警等所有響應人員應盡快將車輛移至路外或路肩,減少對交通的阻礙;若為其他事故,則使用交通設施實施上游警告、交通分流、繞行或逐漸封閉現場所在車道等措施,并建立臨時事故指揮,確定現場指揮員。
(五)指揮
現場指揮員須關注以下信息:
▲ 應考慮到上述措施是否會在當前及其他道路上造成擁堵或次生事故,有無替代方案,因為在通常情況下,封閉道路三分之一空間,通行效率降低的不是三分之一而是二分之一左右,故應定期評估更新管制措施,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交通擁堵和二次事故的發生。
▲ 封閉的車道重新開放所需時間,現場清理工作的效率,安全防護有無漏洞,其他響應單位車輛進入現場的路線暢通與否等;
▲ 是否需要在現場成立應急指揮部以協調各方資源,包括醫療、消防、交警等,確保傷者能夠及時得到救治;
▲ 是否需要呼叫增援和應用智能化技術,如無人機、監控數據分析等技術,以提高應急響應效率和現場處置能力。
(六)信息分享
通過上述措施的實施將現場信息告知當前道路使用者,提供途經管制區域或繞行路線的指導信息,降低發生次生事故的可能性,以穩定局勢。工作期間要根據工作進度的變化,及時對交通管制措施進行調整,力求與流量實現平衡,一旦局勢穩定下來,評估事件的嚴重程度、應急處置時間、車輛擁堵長度,并向指揮中心匯報地理位置、初步分析、緩解局勢所需的行動、支持上述行動所需的資源、其他響應單位等信息,同時及時向外界傳遞事故信息、救援進展等情況,提高各方響應速度和協同作戰能力。
(七)效率
應急響應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在突發事件發生時及時采取行動,減少損失和影響,防止事件進一步擴大,保護公共安全和利益;同時,它還可以幫助應急組織加強安全意識,提高應對安全事件的能力和效率,為未來的應急響應提供經驗和參考。由于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非線性放大性和迅速蔓延性等特征,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必須具備快速靈活應急響應的能力,通過建立一套科學化、規范化的流程作業標準,能夠顯著提升響應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道路執法時間,以實現降低事故現場與交通流發生沖突的概率。
二、實戰措施的流程化設計
為了避免隨機式的應急響應,交警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融入標準化管理意識,并研究制定“流程工作法”。具體表現為按照常用流程、分步驟進行應急處置工作,縮短培訓和管理的時間成本,減少資源浪費,提高應急處置的穩定性和效率,避免失誤和疏忽,進而提升執法能力現代化、規范化、專業化水平。
設計流程時我們可以參考質量管理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環理論,PDCA的4個英文字母分別表示P(Plan):計劃,確定方針、目標和活動計劃;D(Do):執行,實地去做,實現計劃中的內容;C(Check):檢查,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找出問題;A(Action):復盤,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梳理,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并適當推廣,失敗的教訓加以總結,以免重現,未解決的問題放到下一個PDCA循環??v觀“八個一律”“八個必須”兩個文件,可以發現無論處理交通事故還是設卡查處酒駕的安全防護工作,均符合PDCA流程,都需要有出警準備(對應P)、設置工作區域(對應D)、現場指揮員、警戒員全程監督(對應C)、事后復盤(對應A),因此按照PDCA流程思路可將道路執法安全防護實戰流程分為八個步驟。
(一)交通事故應急響應
? 第一步:出警準備
道路交通事故具有突發性,為保證警力及應急車輛及防護設備保持戰斗狀態,大隊需建立“裝備日維護制度”,例如一個警組宜保證4名警力和2輛警車、1套車輛闖入報警設備、1組照明設備、18個交通錐、1組“限制速度”禁令標志“交通事故管理”警告標志、“線形誘導”警告標志、單警裝備、勘查設備均處于良好狀態。
?第二步:聯動響應
接到處警指令后,兩輛警車戰術性聯動,1號警車作為事故現場指揮車,快速趕往事故現場,2號警車作為裝備補給車,降低車速向事故現場推進,建議兩車間隔3-5公里,待1號警車先期到達事故現場后,再向2號警車下達預警區設置點位的指令。
?第三步:設置掩體
1號警車先期到達事故現場,根據現場情況,停放在距事故現場來車方向100米外的同車道內,構成第一道掩體,采取駐車制動,車體與道路呈20°至30°夾角,車輛前輪保持10°至20°偏轉,車頭朝向通行車道,同時開啟警燈、警報器、危險報警閃光燈。
?第四步:評估定級、專人警戒
兩人觀察現場道路車流情況,使用反手打開車門,對安全形勢進行評估,確認安全后迅速下車,以警車為掩體,專職警戒員觀察來車方向情況負責警戒,指揮員沿右側車道迅速趕至事故中心現場,對事故現場評估后及時將事故現場情況向指揮中心反饋,并匯報現場防護等級,指揮員同時向2號警車下達設置預警區的準確點位指令。
?第五步:設置防護區域
現場警力按照分工,圍繞最小作戰單元的理念,通過協同站位、統一溝通方式、運用交通設施和技戰術,依次完成預警區、過渡區、警戒區的設置。
圖6: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防護區域示意圖
?第六步:合規性備案
現場指揮員要對安全防護現場的警車停放,預警區、警戒區設置,現場警力安全防護裝備及是否設有專人負責安全警戒進行逐項檢查,并按要求拍照記錄,相關照片或視頻截圖與事故現場照片一并錄入綜合應用平臺交通事故辦案系統,留存備查;現場參與處置交通事故現場的警力,應全程開啟執法記錄儀。
?第七步:有序撤離
完成勘查任務后,須由近及遠撤除現場安全防護設施,先撤除警戒區下游,再依次撤除警戒區中游、上游及預警區。當車流較密集時,建議停止撤除動作,選擇遠離車流同時有掩體的一側等待,待密集車流駛過后,再快速完成后續工作。無論布設還是撤離工作必須是在整個警組協同下進行,實現最小作戰單元的高效、快速、精準效果。
?第八步:復盤改進
復盤工作建議要在當日或次日中隊或警組間的例會中進行,現場指揮員對應急響應的關鍵因素進行復盤,查漏補缺,有問題及時糾正。
(二)查處酒醉駕現場應急處置
? 第一步:執勤準備
警組在隊部完成警力分工及裝備、車輛自檢自查、復盤應急處突預案的內容。一般是指帶隊指揮員對執勤地點、任務分工進行布置,警組成員對所攜帶的交警輔警裝備和警車裝備進行檢查,防止出現裝備缺少、失效等情況。應至少出動4名警力和1輛警車。至少攜帶1組“停車檢查”禁令標志、“車道變窄”警告標志、限速禁令標志、解除限速禁令標志和15個交通錐,以及防暴盾牌、警棍、約束帶或者警繩等器械。
? 第二步:專人警戒
警組駕車到達預設卡點路段后,專職警戒員應立刻下車,開始承擔安全警戒、指揮疏導交通的任務,該任務貫穿整個查處工作。為了盡量保障執勤現場車輛通行秩序,警戒員站在警戒區內或路肩上用指揮手勢提醒過往駕駛人提高注意力,及時采取變更車道、減速等措施安全通過防護區域。
? 第三步:勘定掩體位置及避險路線、警力同步
根據路況完成現場評估、勘查,確定設置預警區時掩體車輛停放位置和區域起止點,并設計設置警戒區時的掩體車輛所在位置和區域起止點,根據路況評估危險源,預設避險路線。
現場警力按照勘定的區域及人員分工,攜帶交通設施、與掩體車輛同步移動,使掩體車輛全程對警力形成一個保護。掩體車輛停止于預設位置后,宜采用與行駛方向呈10-30°夾角、車頭指向臨時通道、前輪指向臨時通道20-30°夾角的方式停放,采取駐車制動。
圖7:新西蘭警察路側執法示意圖
? 第四步:設置防護區域
根據分工及現場警力、交通流的現實情況,綜合判斷設置預警區和警戒區的步驟,必要時可以臨時中斷交通。警力充足則同步完成區域設置,警力不足則分步完成。預警區長度應大于等于30米,設置于道路右側路肩上,等距放置相應禁令、警告標志。設置警戒區時應優先使用交通錐設置上游的過渡區,過渡區所呈現的斜線與行駛方向的夾角應小于30°,便于引導車流和提高視認性,然后再設置待檢車輛的臨時通道分割線??梢栽谂R時通道入口位置增設“前有阻車器、禁止沖卡”的告知標牌,并在出口位置設置阻車器、掩體,該區域為攔截區。防護區域設置的同時,警員可以利用掩體警車喊話器,提醒過往車輛減速慢行。
? 第五步:定位定責
按照預設分工,警戒區內宜設2名民警和1名輔警,依次等距設立2~3個檢查崗,檢查途經車輛駕駛人的安全駕駛能力,指揮員可專職負責警組指揮、協調、評估工作,也可兼職承擔檢查任務。檢查崗的每個檢查員應明確崗位分工、具體位置、工作職責,并分配所有可能用到的裝備,同步通訊方式和口令。
? 第六步:合規性備案審核
帶隊指揮員在卡點設置完成后,應通過拍照上傳現場警力的站位、預警區、警戒區全貌的概覽照,以及掩體所在位置及其周邊環境的局部照,經審批通過后方可開展執法活動。
? 第七步:撤離
撤離時可以按照上述步驟,圍繞掩體分步或同步撤除卡點、駛離,完成安全撤除任務,擺放安全防護區域設施時遵循由遠及近的原則,而撤離時遵循由近及遠的原則,無論擺放、檢查違法還是撤離,都必須是在整個警組協同下進行,實現最小作戰單元的高效、快速、精準效果。
? 第八步:復盤
復盤工作建議要在24小時內進行,現場指揮員要對流程關鍵因素進行復盤,查漏補缺,有問題及時糾正。
三、復盤的重要性
復盤(Action)是流程保持生命力的重要措施:
(一)復盤目的
? 通過將事件行動與預案進行細致地比對,全面而深入地分析預案的優缺點。
? 確保參與應急響應的各單位在整個過程中能夠共享關鍵的分工信息及成效評估。
? 根據復盤過程中的深入分析和討論,及時更新和優化處置預案。通過持續更新預案,可以確保預案始終與最新的最佳實踐和經驗保持一致。
(二)復盤內容
? 評估事件應對措施的有效性,如響應速度、信息傳遞、決策質量、資源調配等。
? 分析信息共享的效率,評估各單位之間信息傳遞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全面性,以及信息共享對于決策和行動的影響。
? 研究預案的適應性,評估處置預案在實際運用中的適應性和可操作性。
? 制作事后報告,內容包括摘要、事件概述、能力分析(優勢和改進領域)、響應系統、機構和計劃的相互作用、問題、挑戰和疑慮、改進建議等。
四、結論
研究道路執法安全防護實戰工作流程,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基層執法力量的應急響應能力,這是一項長期的持續性任務,需要不斷提高響應人員的專業素養,需要對執法流程中相關要素實施精細化管理、完善,包括裝備維護和更新、完善各類技戰法等,以便更好地應對各種突發狀況,確保公共安全和執法安全。
參考文獻:
1.GA/T1044.2-2022,道路交通事故現場安全防護規范第2部分:普通公路[S].
2.龔鵬飛.基于PC-Crash的道路執法車輛防御性停放實驗[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1,40(01):97-100.DOI:10.19927/j.cnki.syyt.2021.01.020.
3.張偉.交通警察如何提升第一響應能力[J].道路交通管理,2022(05):42-45.
4.吳宗之,任彥斌,牛和平等.基于本質安全理論的安全管理體系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
學報,2007(07):54-58.
來源:交通言究社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中國道路交通安全網/中國道路交通安全協會)”的作品(含圖片),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
2、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10-67152935